央视网消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积累,它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初心如月 爱在家国》系列报道,今天我们为您讲述一对父女艺术家的故事。他们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曾经战乱中的祖国,两代人“择一事,终一生”,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守护和传承敦煌艺术文化,70多年初心不改,无怨无悔。
中秋节的前一天,88岁的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先生出席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这次展览囊括了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200多件与敦煌艺术相关的作品。这是继1946年,父女俩在兰州举办书画联展之后,跨越73年,父女俩的作品再次重逢,这也是两代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73年“守护与传承”精神的见证。
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上个世纪20年代,常书鸿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在中国的西北沙漠中有一个叫敦煌的地方,那里有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于是,常书鸿不顾战火纷飞,带着妻女回到国内。
常书鸿一生之中有50年的时光是在敦煌大漠戈壁度过的,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守了敦煌一辈子,弥留之际,他让女儿把骨灰埋在了莫高窟。今年中秋节前夕,常沙娜专程回到敦煌为父亲扫墓。
就像是一种约定,常沙娜每年都会回到敦煌给父亲扫墓,并到故居看一看。当年初到敦煌时,常书鸿一家就住在这个位于莫高窟崖壁下的破庙里,这里缺水没电,桌、椅、床都是土块堆成的,门是透风的,天花板是用报纸糊的,住所周围几十里没人烟,完全被戈壁包围。
在物质极大匮乏的条件下,常书鸿却把整个身心扑在莫高窟的建设上,常常忙到深夜,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妻子因此离家出走。妈妈走后,12岁的常沙娜中断了中学学业,回家照顾父亲和弟弟,并和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临摹洞窟壁画。
莫高窟临摹壁画的经历为常沙娜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1948年常沙娜留学美国,回国后开始了她的工艺美术设计之路。常沙娜的工艺美术设计始终以敦煌文化贯穿其中,她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华灯、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上方琉璃瓦门楣等等设计都融入了敦煌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后来,常沙娜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她还曾先后参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繁忙的工作中,她总是把儿子带在身边,就像小时候父亲带着她临摹绘画一样,潜移默化中将艺术的种子一代代薪火相传。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在这个三代之家就像一个剪不断的精神纽带,常沙娜说父亲常书鸿的座右铭就是“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她这辈子正是沿袭了父亲的人生信条,认认真真做事,她希望儿子也能传承外公的这种“杭铁头”精神。
责编: